写这篇文章的起因是我一直想弄明白什么是数字化转型。满天飞的数字化转型,各个行业都在冒这个新词,但一直不得要领。直到读了阿里云王坚博士的《在线》,翻了两章后,我觉得《在线》道出了数字化转型背后的逻辑,也因此有了下面的文字。确切说这是个人的理解,自娱自乐的思考。我可以自洽这个逻辑,可以拿去验证我所看到的数字化转型案例。只要逻辑能对得上,我就认可其为数字化转型。 

1、“在线”,时代重构的逻辑

“50多万年前的关键词是光明与黑暗,50多年前的关键词是数字和模拟,而今天的关键词是在线与离线。” 王坚博士在《第1章 困惑、错位和纠结》开篇重点写了这段话。然后用了两个章节重点阐述在线是什么以及在线对现实和未来有什么意义。

“从思维发展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说,我认为,在线是连接的属性,也就是说必须先连接起来才有在线这回事。从改变行业与改变生活的角度来说,我认为,连接是在线的结果,也就是说在线后才能让连接渗透社会”。

3个词,让你看懂数字化转型背后的逻辑!

读完第二章《从数据到在线的进化》,我理解王坚博士思考的“在线”背后逻辑是三个词:链接-在线-连接。接下来解释解释这个逻辑线。

 

“链接”是互联网时代完成物理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对接,没有这一步就不会有“在线”和“离线”的区分。移动互联时代解决了“在线”问题,消除了“离线”状态,真正做到了Online。“在线”的价值在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未曾想象过的空间。
“从本质上来说,连上互联网意味着你和全世界的服务器连接了。手机在线,就意味着你和全世界的人连接了。”但走到这一步还没有算结束,以“在线”为依托,连接各类应用才能真正释放“在线”的野心和力量。


“今天数据的意义并不在于有多“大”,真正有意思的是数据变得在线了,这恰恰是互联网的特点。所有东西都能在线这件事,远比“大”更能反映本质。如果快的打车使用的交通数据不在线,那它也就没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今天的淘宝数据值钱,因为它是在线的。写在磁带和纸上的数据,作用是有限的。”

 

“在线,是新世界的常识,观察它、审视它、思考它,有助于消除头脑中的冲动与迷茫。我会很真诚地分享自己的理解与心得,和大家一起,用一种新的思路来重新认识我们生活的世界,这个正在被重构的离线世界,正在变成一个在线世界。每一个文明节点,都有它独特的关键词,而如今我们与在线不期而遇。在线的世界不是对旧世界的改变,它是一片新大陆”。

2、重构,数字化转型的结果

《重构-数字化转型的逻辑》谈制造业面对史无前例的技术变革大潮,如何思考,如何应对,如何突破,如何找到机会引领变革。书名直接道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逻辑-重构。其实,这也是所有面临数字化转型企业的共同行动逻辑。

“智能制造的本质:以数据的自动流动化解复杂系统的不确定性,优化制造资源的配置效率”。智能制造的“智能”属于非生物智能,这方面的研究方面目前有三大流派“基于逻辑推理算法的符号主义学派、基于神经网络及网络间联结机制与学习算法的连接主义学派、基于“感知—行动”行为模拟算法的行为主义学派”。所有这些流派都是和算法相关,而算法又和数据紧密关联。在线的数据才是算法的培养基。

 

“一个成熟的非生物智能系统应当具备状态感知、实时分析、科学决策、精准执行等能力,这些都建立在各要素之间实时联通、相互识别和有效交流的基础之上,信息网络发展、信息技术应用、信息资源开发成为非生物智能进化的必要条件”。

 

暂时切换个领域,我们来看看IT运维里火热的智能运维,其发展的历史脉络清晰地告诉我们:没有网络的发展、数据的流动、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以及数据场景的应用,智能运维不会在这个历史节点出现,也不会受到足够的重视。

智能运维和智能制造,虽然只相差了两个字,但从“在线” 的逻辑来看,智能运维难以到达智能制造的层面,即使应用的是同一种算法,差距就是“在线”与否。前者只能利用离线的运维数据,后者是基于设备、平台和应用构成的万物互联产生的无穷在线数据。

“所谓万物互联,就是人、物、数据和应用通过互联网连接在一起,实现所有人和人、人和物及物和物之间的互联,重构整个社会的生产工具、生产方式和生活场景。”这句话是不是很符合王坚博士的“在线”逻辑?万物互联首先要解决万物的链接问题,其次万物的数据都应在线,最后online连接各种应用场景,重构整个社会形态。少其中任何一步,万物互联的价值就没法充分体现!

谈制造业不能不说德国的工业4.0。“工业4.0的核心是连接,要把设备、生产线、工厂、供应商、产品、客户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使产品与生产设备之间、不同的生产设备之间,以及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之间能够互联,使机器、工作部件、系统及人类会通过网络保持数字信息的交流”。这段描述里我们又看到了“在线”逻辑。工业4.0不仅仅强调“在线”,“工业4.0是互联、集成、数据、创新、服务、转型”。

3个词,让你看懂数字化转型背后的逻辑!
 

在中国谈制造业不能不提工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现代工业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通过构建连接机器、物料、人、信息系统的基础网络,实现工业数据的全面感知、动态传输、实时分析,从而形成科学决策与智能控制,以提高制造资源配置效率”。

工业互联网的重点不在信息通信技术与工业技术深度融合,而是如何在设备、人、信息系统之间建立链接,促进工业互联网产生的数据在线流动,并连接各类应用做到感知、传输、分析的一体化整合,以此提高制造资源的配置效率,重构制造形态。做不到这个要求,就不是真正的数字化转型。
同样的逻辑适合所有数字化转型的组织:链接-在线-连接。以这个逻辑重构业务形态是数字化转型的结果。

3、数字化转型,银行拥抱 Open Banking3

《开放银行:服务无界与未来银行》里有这么一段话:银行拥有海量的、丰富的、高质量的数据资源以及可信的客户关系,这些资源背后蕴藏着巨大的行业价值。银行往往将这些数据流的开放视为威胁,而非机遇,并不轻易对外公开。

这种数据封闭的代价是银行失去利用共享数据和金融科技公司的创新技术的机会,从而很难为客户提供更加多元的产品和服务。

时势发展并不会在意你是谁,而是看谁能跟上它的步伐。

“2008年至2018年,数字经济为非银行金融科技公司的发展创造了机会,它们极大提高了金融服务的效率、改善了客户的服务体验、降低了金融服务成本,以极快的增长速度改变了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式。

它们利用互联网、移动技术以及大数据等新技术将逐步切入传统银行的产品链,将银行服务分解成一个个垂直的金融科技细分市场,提供支付、在线借贷和财富管理等服务,以极致的客户体验分流了大量银行客群。”

迫于压力,银行在思考的同时也开始了行动。开放银行(Open Banking)由英国提出利用开放API技术,通过可读或可写API发布个人活期账户和企业活期账户交易信息,以允许第三方提供商应客户要求访问账户信息或从客户账户付款。


3个词,让你看懂数字化转型背后的逻辑!
 

为什么要从Open Banking这个点切入?因为数字化进程对客户习惯和客户行为带来了三项重要的改变,其中一条是:有关客户的行为信息和与用户的触达点都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这就意味着金融服务必须“在线”才能跟上时代,通过API与外部开放的生态无缝连接,融入到无界的开放生态!


看一个例子:浦发银行2018年率先在国内推出首个API Bank无界开放银行。2019年进一步做大API场景规模,提升创新场景影响力,推动平台整体规模获得快速增长。截至报告期末,累计发布400个API服务,对接合作伙伴应用210家,API交易数量超过16000万笔,涉及账户管理、贷款融资、投资理财等九大类业务领域。


基于API Bank,浦发银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实现了与政府、企业、行业平台等深度结合,在各类生产和生活场景中,为客户提供无处不在的服务。


银行推行Open Banking重点布局在线的生态。生态靠什么建?浦发银行用的一个词是:对接。API的发布没有太大意义,价值在“对接”。光有“对接”还不够,还要思考如何“深度对接”,让金融服务无处不在!做到这一点,银行数字化转型这事儿就可以说做成了。

结束语:拥抱数字化转型,金融科技可以做的更多

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通过万物互联实现在线的数据自动化流动,以连接为桥梁,以APP为载体构建从未有过的业务模式。互联网金融不需要谈数字化转型,因为它长于链接,天生在线、天生连接。

金融科技谈数字化转型,实施数字化转型,不是简单地迭代自身的管理和技术体系,而是在理解数字化转型底层逻辑之后,重点考虑如何解决在监管的约束下实现业务、数据“在线”,并通过技术手段与物理世界建立嵌入式的连接关系,实现金融服务的无界开放和无处不在。
 

这里扯远一点说个事儿。对于金融数据中心而言,我个人认为没有数字化转型一说。先不说私有化部署方式是数字化转型最大障碍。即使采用公有云部署方式,完成的也是联网链接的基本要求,但受监管约束,数据不能随便放在公有云上,更别说时刻在线,随时连接。故此,数字化转型的核心逻辑:链接-在线-连接,难以在金融数据中心中得到完整体现。


数字化转型价值实现的最后一公里是:连接。进一步说,连接不是单个或多个触点的衔接,而是一个连接生态的构建。具体表现是:设备方+平台方+APP开发方。通过构建基于平台的数字化生态,不断巩固和强化该生态竞争优势。


《在线》的后记里,王坚博士说:轮子为这个世界创造了更多发明的机会。数字化转型从重构意义上说就是一个推动这个社会发展的轮子,利用信息技术重构我们的生活和世界,重构我们原有的认知,实现万物链接、万物在线、万物连接!